把中国挤走后英国核电站成本超支英政府居然指望彩票平台- 彩票网站- APP下载 【官网推荐】中企继续掏钱
2025-09-13彩票,彩票平台,彩票网站,彩票APP下载,六合彩,快三2015年,中国、英国和法国三国政府经过多轮谈判后,在伦敦正式签署了共同建造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的协议。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大型基建项目,原本被视为中英法三方合作的典范。中国广核集团(CGN)作为主要投资方之一,法国电力公司(EDF)负责技术实施,英国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当时各方都对项目前景表示乐观,认为这将创造三方共赢的局面。对中国而言,这是首次进入发达国家核电市场的重大突破;对法国EDF来说,这是在欧洲推广EPR技术的关键一步;而英国则指望这个项目解决国内日益严峻的能源缺口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个项目开始遭遇重重波折。2016年英国新首相特蕾莎·梅上台后,立即以国家安全审查为由暂停了项目审批。虽然最终项目得以继续,但已经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此后几年间,随着中美关系持续恶化,英国政府在美国影响下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2022年,苏纳克政府更是直接强制要求中广核退出项目,并宣布未来所有英国核电项目都将排除中资参与。这一决定表面上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实则完全是对美国政策的亦步亦趋。
中国企业的被迫离场立即给项目带来灾难性后果。欣克利角C核电站原本就因技术复杂而预算不断攀升,从中方退出前的200亿英镑猛增至2024年预估的460亿英镑,几乎翻了一倍还多。法国EDF不得不独自承担巨额超支,仅2024年就因此计提了129亿欧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更糟糕的是,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原定2025年的投运日期被一再推迟,最新预计要到2031年才能完工。工程延期导致建材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英国严苛的监管标准又迫使EDF进行了数千项设计变更,进一步推高了建设成本。
面对资金困境,英国政府开始病急乱投医。他们先是向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抛出橄榄枝,希望阿联酋、沙特等石油富国能够接盘。但这些潜在投资者在了解项目内幕后纷纷退避三舍,谁也不愿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无奈之下,政府又转向国内企业求援,结果同样碰壁。最终只能依靠EDF苦苦支撑,外加少量美国基金提供的短期贷款勉强维持,但这些资金对于庞大的资金缺口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陷入绝境后,英国政府的态度开始出现微妙转变。2024年,英国能源大臣主动释放访华信号,试图重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对话。这种前倨后恭的表现充分暴露了英国政府的尴尬处境:一方面追随美国遏制中国,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英国媒体还倒打一耙,将项目困境归咎于中广核不愿承担额外费用,全然不顾是英国政府先撕毁合约的事实。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又批准了新的Sizewell C核电项目,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建设期分红的融资方案,试图通过提前向投资者支付收益和未来向消费者收取附加电费的方式分摊风险。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恰恰反映出英国在大型基建项目管理上的力不从心。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没有中国企业的参与,英国很难独立完成如此复杂的核电项目。
纵观欣克利角C项目的整个发展历程,英国政府的决策充满了政治投机色彩。从最初的高调合作到后来的强行去中国化,再到如今的进退维谷,这一系列操作堪称国际工程合作的反面教材。当前项目陷入的困境,与其说是技术或资金问题,不如说是政治操弄的必然结果。现在的问题是:英国政府能否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即将启动的Sizewell C项目是否会重蹈覆辙?在国际合作中掺杂过多政治因素,最终伤害的究竟是谁的利益?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英国能源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