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平台- 彩票网站- APP下载 【官网推荐】小渔村”何以跨向蓝海富乡
2025-10-11彩票,彩票平台,彩票网站,彩票APP下载,六合彩,快三滩涂上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海面上,白色风电机组缓缓转动;金色沙滩上,人潮如织,热闹非凡……全长268公里的宁波象山滨海环岛公路,如一条绿色纽带,将这幅海天之间的生态画卷串联起来,展现出了这座滨海小城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具象图景。
站在2025年的象山海岸线回望,这个小县城曾经只是一个闭塞的渔村,渔船破旧、产业单一、交通不便。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象山“生长”出了民宿集群的灯火、海上风电的叶片、蓝碳交易的槌声,走出了一条独具滨海特色的共富之路。
全村68户人家,民宿经营户达53家,占比78%。这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象山县东陈乡东旦村从捕鱼为生到靠海富海的蜕变传奇。
2025年暑假。天刚蒙蒙亮,吴剑峰就带着民宿客人出海捕鱼。望着客人们在船上兴高采烈的样子,吴剑峰感慨万千:“以前家里穷,饭都吃不上,只能捕鱼来换些东西,现在是带着客人出海体验。虽然都是捕鱼,但是心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吴剑锋,1985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东旦村人。2019年5月,他在家乡创办了民宿——宗阳海苑,“赶海捕鱼”是其一大特色。“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出海捕鱼,可以说是在船舱里长大的。”吴剑锋回忆起童年往事,眼中闪过一丝坚毅与感慨,“那时候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我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得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邻村去上学。”
如今,吴剑锋的生活和过去大不相同。2024年,宗阳海苑获评“银宿”,吴剑锋的年收入达到60-70万元,他形容这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时间倒回到2005年,东旦村还是个典型的“空心村”。“那时候,村子里读书人不多,大部分年轻人都跟着村里的建筑老板出去打工,留下的都是妇女和小孩。”谢敏是东旦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说:“现在很多人回来了,在家门口工作。”
转机出现在2012年。象山港大桥建成通车,将这个小渔村纳入了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第一批自驾游客偶然发现了这个有着金沙滩、油麻藤的诗意村庄,随后,东旦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数量的增加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2015年,村书记带头鼓励村民们改造房屋办民宿。“其实最开始办的也不算民宿,只是个农家乐。”谢敏毕业后一直在宁波工作,逢年过节回家发现,闭塞的小渔村变了,“村里多了很多农家乐,沙滩上的人也多了起来。”
谢敏敏锐地从中嗅到了商机,2019年,他回村创办了“每墅玖海”民宿,走精品化道路。 “当时,乡政府也很支持,提供了很多帮助,我包了六幢房子做民宿。”谢敏说,“刚开业的时候,出村的路只有一条,路况也不好。”
2020年,滨海环岛公路沿海南线王家兰至东旦村段公路建成。这条全长 5.09公里的“四好农村路”穿村而过,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东旦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大门。“2020年,是村子里民宿开业的集中爆发期,一下子多了好多家,而且都很有设计感。”谢敏说,借着这股东风,村子的民宿产业发展迈向了新阶段。
民宿兴起后,东旦村的生活也随之焕然一新。2024年东旦村全年游客量达39.5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超2400万元,户均收入超12万元。“我们也在尝试做‘甜蜜经济’,今年将引进一些海边码头咖啡、码头书店之类的新业态。”东陈乡宣传委员徐勇对未来村子的发展充满了新期待。
碧波万顷的东海海域上,41台白色风电机组巍然屹立,叶片在海风中旋转。这是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年发电量达到7亿千瓦时,满足4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谁能想到,海里不仅有鱼,还能给我们电!”象山鹤浦镇的老渔民陈大爷望着远处的风电场感慨道。从传统渔业到海上风电,象山正在书写向海图强的新篇章。2024年,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二期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规模进一步扩大。
象山的绿色能源布局不止海上风电。在高塘岛乡的滩涂上,连绵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板下是欢快爬行的青蟹和跳跳鱼……这是国内首个潮间带大型滩涂光伏发电项目——长大涂光伏项目,实现了“上发电、下养殖”的渔光互补模式。
“上面发电,下面养鱼,一块滩涂两块收入。”高塘岛乡的养殖户林大爷笑着向记者介绍:“光伏板能给鱼苗、蟹苗遮阳,提高成活率。”
“我们把光伏和渔业两个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的 产业相结合,大幅提升了滩涂综合利用附加值,而且不改变海洋生态和原有渔业养殖环境。”长大涂光伏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光伏板水泥桩上还可以附着生长藤壶、牡蛎等新的海产品。”项目投产以来,已发绿电14.45亿千瓦时,可供53 万户居民全年用电,相当于节约43万吨标准煤、减排115万吨二氧化碳、种植14万棵树。
长大涂光伏项目基地位于象山县南端,之前一直处于“交通死角”。近年来,象山县交通运输局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滨海环岛公路提升工程竣工、专用货运码头投入运营、三门口跨海大桥建成及石浦疏港高速公路通车,让这里的区位短板逐渐补齐,迎来了绿色发展新机遇。
目前,长大涂光伏项目年创收税款 2000余万元,并依托海岛乡村旅游规划,成为特色鲜明的工业、科普旅游基地,吸引游客,带动周边民宿发展。
在象山港畔,渔民们如今有了新身份——“海洋碳汇养殖户”。2023年6 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黄避岙乡落槌,2340.1吨海洋碳汇以106元/吨成交,总交易额约24.5万元。这笔“蓝色财富”让当地渔民首次直观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蓝碳”即“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这次现场拍卖的蓝碳,来自象山西沪港“西沪三宝”,包括海带、紫菜以及浒苔。
起初,当地渔民对蓝碳项目十分不理解,放弃养殖收入高的黄鱼、鲈鱼转而养殖收入低的紫菜、海带,怎么看都不是一笔划算账。这次拍卖让当地很多渔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蓝碳拍卖,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闭环,也让黄避岙的渔民们端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此次拍卖方之一的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荣表示。如今,象山县黄避岙乡作为蓝碳经济先行区,建有国内最大的浒苔生产基地,带动周边百姓近560户人均收入增长5-8万元。
“截至目前,乡里共出售4700余吨蓝碳。我们将逐步完善核算、销售、分成等机制,将蓝碳收入用于共富项目,反哺当地渔民。”黄避岙乡党委委员王琮说。
站在黄避岙乡斑斓海岸广场远眺,滨海环岛公路斑斓海岸线段将西沪港沿线高泥、骍角岙、白屿、沪港4个沿海村庄串珠成链,沿线的万亩优质滩涂上是生态共富新“蓝海”。
近日,象山县6家县属国有企业完成宁波全市首单蓝碳开发经营委托协议签订,将蓝碳部分经营收益无偿转让给海域所在镇乡(街道),用作当地的共富基金,惠及更多人。
从东旦村的民宿集群,到国电象山海上风电场;从高塘岛乡的渔光互补,到黄避岙乡的蓝碳交易,交通网络的跨越式发展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资源流通、产业联动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滨海环岛公路像一条条动脉,将散落的景点、新能源项目和渔村串珠成链;而即将建成的鹤石海底隧道,更将彻底疏通海洋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
这些交通基础设施不仅拉近了时空距离,更重塑了象山的产业格局,推动这片海岛从“靠海吃海”迈向“养海富海”。如今,象山人的生态饭越吃越香甜,共富路越走越宽广,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山海之间徐徐展开。